2018年10月18日上午9:00 � 11:00,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汇聚雁山校区101多功能厅,聆听了河南大学陈文革教授有关《民族音乐学方法论――从传统音乐的历时与共时出发》的学术讲座。
陈教授这次讲座主要是围绕“辩腔识调”说中国传统音乐而展开。一开始陈教授提到,中国的思维性是线性的,音乐欣赏感受到的是旋律;而西方人的思维性是交织的、网状的思维,就算忘记某个知识点也会通过其他的分支连接想起来。紧接着陈教授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民族音乐学的发展过程: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研究世界诸民族传统音乐及其发展类型的理论学科,田野考察是其获得研究材料来源的基本方式。民族音乐学的前身是欧洲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源于欧洲文艺复兴的启蒙运动,这一个时期,人们的意识逐渐觉醒,开始研究埃及、印度等其他非欧洲地区的音乐文化。最早在英、法两国产生了东方主义和东方学,于十九世纪转移至德国。在十九世纪初,“东方学”转为“敦煌学”,其后又产生“比较音乐学”。陈教授说,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是比较解剖学,民族音乐学是方法论至上的学问,每个时期研究的都不一样。其后,陈教授还向大家介绍了两本关于民族音乐学的论著,即:葛多・阿德勒的《音乐学的范围、方法和目的》和英国语言学家埃利斯的《论诸民族的音阶》。
民族音乐学从历时上讲是文化层,从共时上讲是文化圈。陈教授向我们把有关传统音乐的赏析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为“明”,即为理解,为登高远,把握全局,明了自己对传统音乐的深度和宽度的把握;第二境界为“行”,即为体验,是为了实现对传统音乐的深刻认识,而进行的唱、念、做(奏)、表的行为,体现为知行合一的维度;第三境界为“得”,第一境界与第二境界都做好了,就能达到对传统音乐的欣赏,甚至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的境界。
最后,陈教授向我们列举了不同地区的唱腔特点,例如西北地区基本上属于宽腔音列,因为它大多数都以四度的音程出现,从而表现出西北高亢嘹亮的特点,主要以《脚夫调》与《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这两首民歌为例;而窄腔音列则主要出现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因为这地区的歌主要以三度音程组合出现;近腔音列以大三度音列为主,主在中原地区;还有少数地区也有大腔音列,等等。陈教授最后强调了唱与腔的关系是:唱变腔不变,腔变乐不变。
这次的讲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陈教授博学多才,理论知识丰富,民歌、戏曲也是信手拈来。这让我们明白,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亦不能忘记自己的音乐专业技艺,要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作为一名音乐学研究生,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技艺,也要做到多阅读,勤思考,开拓眼界,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音乐学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尽快进入音乐学学术研究的殿堂,为音乐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